苦難和生命的意義

經文: 利未記二十五章三十五節 ;羅馬書八章三十五節

祈 禱: 親愛的天父,感謝你帶領我與眾人一同來到你的殿前,讓我可以把你傳給我的信息與眾弟兄姊妹分享。 感謝你賜給我們晴天、雨天,在人生的路上也有順境和逆境。 感謝你教導我們因為經歷過苦難,而懂得同情和扶助在苦難中的人,你又讓我們知道,無論在任何境況之中,你都是我們的依靠。 祈禱交託,奉耶穌基督之名祈求,阿門。” 

各位弟兄姊妹平安:

      兩個星期前,我已經為了今天的內容而思量,我究竟應該向弟兄姊妹說些甚麼呢? 我過往的人生經歷中,大多數與苦難相伴,於是教會的牧者邀請我主領崇拜信息時,總離不開苦難的問題,然而,今天想與大家分享的,是如何面對苦難,和關懷受苦者。

       從前看過一本由德蘭修女所著的書《一條簡單的道路》,她曾經這樣說:「你千萬不要因為別人的誤解,而不去做你認為對的事,也不應因別人的掌聲而去做你不想做的事。 重要的是,你要問自己,你所做的事是否對別人有益處,是否與人為善。」 當時,德蘭修女正正面對旁人對她的工作質疑和批評。 在印度的街頭,有病人或窮人死去,並不是一件甚麼大事,每時每刻這個情境都會發生,但德蘭修女卻將街頭垂死的人帶回「仁愛之家」,給他們洗澡,擁抱他們,目的是讓他們在臨終時感受到別人的愛,和使他們可以有尊嚴地離世。 不幸的是,別人沒有因她這樣做而感動,相反,他們不明白德蘭修女的動機,認為垂死的人在街頭上死去與在「仁愛之家」死去是沒有分別的。 人們因此認為德蘭修女這樣做只是作秀,博取別人的掌聲而已。 就是在這樣情況下,德蘭修女說出上述這番話來,她認為我們做事,是不需要過份考慮別人的批評,我們只需做我們認為對的事便可。

      德蘭修女這句說話深深的感動我,她回答別人的質詢時說:「我服事他們時,亦是服事主耶穌。」。 開始的時候,我對這話不甚了解,直到我在靈修時,讀到主耶穌吩咐,我們要服事弱小的時候,我才明白過來,原來我們服事弱小的,就等於服事主耶穌。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,就是作在我身上了。」(馬太福音25:40)

       香港的生活節奏相當緊湊,總給人不知為了甚麼而忙碌的感覺,以至到連主耶穌在我們身旁擦過也不知道。 很多人拼命的尋找主耶穌,卻諷刺地,因著過於拼命的尋找,而迷失方向,連主耶穌在身旁也不自知。 從前,我需要乘搭地鐵上班,在車箱內每每會發現弟兄姊妹,因為他們在車廂裡爭取時間閱讀《聖經》,雖然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虔誠,卻肯定他們一定是很用功的基督徒。 但可惜的,是他們因著看《聖經》,而忽略了身旁的人的需要。 曾經看到一個弟兄因著埋頭看《聖經》,而對前面一位腹大便便的孕婦無動於衷,又或者因而沒有留意長者在他身旁苦苦的站著,我想問:「就算他們對《聖經》有深厚的認識,能把整本聖經背誦出來,這樣對誰有益處呢?」

       我這樣說,並非不鼓勵弟兄姊妹在乘地鐵的時間看《聖經》,而是想說,因我們的生活節奏過於急速,使我們忘記了身邊所發生的事;忘記了注意需要我們伸出援手的人。 基督教與佛教最大分別的地方,在於他們對人的能力的看法,佛教相信人能夠單靠一己的行善積德及修為可達至得救,他們可以靠自力脫離輪迴之苦;而基督教則相信,人在得救之事上無能為力,得救皆因上主的恩典與愛,但憑著恩典與愛而得救,並不等於可以冷眼旁觀身旁有需要的人,而不加以援手。 其實,當你感受到神恩典的時候,你應該有感恩的心之外,還要將心打開,去關顧周邊的人。

       當然,面對苦難的來臨,各宗教都顯得有點乏力,畢竟苦難是生命的一部份。 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的,因此有人生八苦之說。 佛教徒努力行善,目的是早日脫離輪迴之苦,早登極樂世界。 相反,基督教否定這種對生命的看法,我們認為神所賜的生命,是要我們活著有喜樂。 以我親身上的經驗,雖然體會到人生有苦難,但也經歷過喜樂的日子。 所以,我們的生命既有苦難,也有喜樂,就像開首的禱告一樣,上主賜給我們有晴天,同時也有雨天;有順境,也有逆境。 當我們的禱告蒙應許的時候,我們要感謝主,然而,當禱告不蒙應允的時候,仍然要感謝主,因為我們最終的祈求是主的旨意能夠成就。

       主耶穌離開世界前最後一句話,是「成了!」 祂之所以這樣說,是因為祂明白自己來到世上的目的,就是要完成救恩。 當完成時,主耶穌就對天父說聲:「成了!」。 弟兄姊妹,你是否像主耶穌一樣,也身負重任呢? 當你有一天離開世界的時候,你能否像主耶穌一樣,坦然無懼的面對天父,並且說「成了」呢?  當你買了部奔馳,或買了隻三卡拉的鑽戒,你會否說:「成了」呢?  你不會這樣說,因為獲得世上多少的財寶,都不是你生命的目的。 我希望自己離開世界的一天,也能夠向天父說「成了」。

    在未上十字架前,主耶穌在客西馬利園的禱告尤其重要,其中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說話,就是:「我父阿,倘若可行,求你叫這杯離開我。然而,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你的意思。」(太26:39) 主耶穌這樣說,完全是十分正常的表現,每一個人面對苦難時,總希望苦難能夠盡快離開自己。 我在病榻的時候,感到時間過得特別緩慢,記得肝臟切除手術後的頭兩天,時間彷彿停止一樣,望著牆上的時鐘,一小時竟是這麼漫長。 因此,當我們在苦難之中,求上帝將苦難挪走,是正常的反應,但我們不要忘記主耶穌最終的抉擇,祂說:「然而,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你的意思。」

       某一年的冬天,當日氣溫異常寒冷,於是相約同伴吃火窩,當我們捧著肚子準備回家途中,突然有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婆婆出現,向我們說:「先生,可否給我二元? 我今天沒有吃過飯。」 確定她真的未吃過飯後,我帶老婆婆回到剛才的飯店,替她叫了兩個小菜,因趕時間,沒法陪著她,付了賬單後,就與她道別了。 一路上,同伴以奇異的眼光望著我,他說:「你這樣慷慨,是否中了六合彩?」 我說:「我沒有買六合彩,加起來才八十元,你付不起這點錢嗎?  就算我給老婆婆五塊錢,天寒地凍,她還是沒法吃到一頓暖飯,我請她吃一頓晚飯,她今晚就不用捱餓了。 叫菜的時候,你看她多開心啊!」 他愕然的回應我:「今天雖然你能夠請她吃飯,但明天又如何呢? 她仍然要捱餓的。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我猜我怎麼回答他? 我說:「你說得十分對,明天老婆婆假如遇到你,或者遇到一些和你一樣想法的人,她肯定又要挨餓。 但是,假如老婆婆明天又遇到我,或者和我相同想法的人,她便不再需要挨餓。」

      我之所以分享這事,並非要標榜自己是一個愛心爆棚的人,而想向大家說明,其實我們是有能力去照顧有需要的人,問題只在乎,我們有沒有把愛心付諸行動而已。 因此,我們要反省的,不是能力是否不濟,而是為何不付諸行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又有一次,仍是發生在寒冬,我和一位從加拿大返港的朋友,在長沙灣一粥店吃早餐,看見一位蓬頭垢面拾荒的老婆婆,她雖然被粥店的伙計不斷驅趕,仍然在店舖前徘徊不走,我看到這情況,就問她:「婆婆,你想吃粥嗎?」 她連忙點頭。 我再問她:「想吃甚麼粥?」 她毫不思量便說:「艇仔粥」 我繼續問:「要不要點腸粉?」 她又點頭,於是,我請伙計幫她打包兩碗艇仔粥和兩份腸粉。 當她接到伙計的外買時,面上流露出那份喜悅和笑容,比陽光更燦爛。 在場的食客異口同聲地說:「先生,你真是好心腸,善有善報呀!」我回應:「其實你們都有副好心腸,只不過你們沒有留意到她。下次,看到婆婆的時候,你們也幫她一下吧。」

      這兩個事件中,希望讓弟兄姊妹反省我們對有需要的人為什麼那麼冷漠,為何我們不給予援手呢?  曾經在一次聚會上問屬於中產階級的弟兄姊妹:「假如有一天,你在中環吃午飯,看到一位長者,想將載滿廢紙箱的木頭車推上一段斜路,你會否幫助他呢?」 當時全場緘默,我特意點一名弟兄去回答,他誠實的說不會幫助他,因為他怕被人取笑。 我們要問,難道給別人取笑,比幫助這位長者重要嗎? 難道因幫助長者推木頭車,而弄髒衣服,比幫助他更為重要嗎?  作為基督徒,當我們看到主耶穌如何捨己,怎樣行上十字架的苦路,為我們的罪將生命獻上,並且因著我們受盡諸般的屈辱,承擔最大的痛苦,相比之下,為長者推一下木頭車、幫拾荒者買碗粥,真的這樣困難嗎? 基督徒是甚麼呢?  基督徒就是以主耶穌為榜樣,跟隨祂的步履,學習主耶穌昔日如何捨己愛人的人。 作為基督徒,不光是每個星期去崇拜,參加團契,而是切切實實,把我們的信仰活出來,如何把基督的精神實踐出來。

      或許今天我所講的,對某些弟兄姊妹來說是沉重的,但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大家,基督徒的原意,主耶穌這樣說: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」(太16:24) 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,但請緊記,我的意思不是叫大家像佛教徒一樣努力行善,積陰德,用以換取極樂世界的入場券,我相信使徒保羅所說,我們是因信稱義,我們得救本乎恩典,我更相信,一個真正的基督徒,他的生命一定充滿愛。 

   我們所作的一切善行,並非要積甚麼陰德。 相反,我們所作的是回應主的愛和恩典,這是一種自然的生命回應。 如果我們不能這樣作,那麼就要好好的透過靈修生活去反省,世上是有苦難,但世界不單只有苦難。

   上一年(2004)我參加立法會選舉,我曾經說:「貧窮不是罪過,同樣,富有亦不是罪過,問題在於富有者,如果只著重不斷增加自身的財富,沈溺在想要獲得更富有的生活時,而對身邊苦難的人視若無睹,置若罔聞,這才是罪過。」 古語云:「為富並無不妥,但為富而不仁,罪也」 所以我不是要挑起基層市民與富者對抗,而是想貧窮的人,不要因貧窮而自卑,又叫富者明白到貧窮的人,不是全都是懶惰的人,這只不過是新聞將問題放大,以偏概完。其實領綜援的人,大部份都有實際需要,他們大多是年老無依的長者,單親家庭等。 希望強者能夠扶助弱者,富者能幫助窮者。

      基督教的核心就是愛,我們要學懂愛人如己,視別人的兒女為我們的兒女,別人的弟兄姊妹為我們的弟兄姊妹,我們要以親人相待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我曾經患有肝癌,因此特別關心癌症病人。 在十三年前,有三位醫學教授都異口同聲說,我最多只有三個月的命,但感謝主,當我轉往到別的醫院接受治療時,醫生診斷我只有一個腫瘤並非兩個,於是進行了肝臟切除手術,把三分之二的肝臟切除。 回望過去,我相信上帝讓我經歷這些苦難是有意義的,他能把我的苦難,變成我和別人的祝福,叫我所經歷的能夠幫助仍然經歷苦難的人,一九九四年八月九日,我完成了肝臟切除手術,四個月後,我又要面對婚姻失敗,當時我極之沮喪,肉體的痛苦會隨時間過去,相反,心靈的創傷留下來的傷痛,是時間不能磨滅的,現在相隔十三年的時間,每逢談到婚姻失敗仍然會使我心傷。 在當時,我不斷問上帝為甚麼,和為甚麼是我,然而上帝的緘默,卻成為我最大的磨難,經過多月的禱告,有一次靈光一閃,開始明白到自己一直都問錯了問題,心底裡只是拒絕接受已發生的事實。 所以我開始不問這個問題,相反,我問上帝:「你容讓我經歷這些苦難,到底要我學習甚麼,我可以怎樣透過我的苦難榮耀你呢?」 當我改變了問題,答案便很清楚。

      原來苦難是有積極的一面,它可以幫助我們成長,使我們對生命有更深的認識,亦有利於建立我們與神的關係。 自從我不再問為甚麼之後,我就成立了肝癌病人互助小組。 每天下了班,我就去醫院探訪癌症病人,或往他們在家中,為他們和他們的家人輔導。 我所經歷的苦難並非我所想所求,但當神容讓這些事發生的時候,背後一定有祂的美意,祂可以使原先看起來極壞的事,變成對我們或其他人有益,更可透過苦難,使我們的生命得到更新。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弟兄姊妹清楚明白,相信主耶穌並不會帶來事事順境,而是不論在任何的境況中,我們都能依靠祂,當某天苦難臨到,請你想起苦難是有其積極的一面。 然而,若我們所經歷的苦難完無積極的一面,起不是白白的經歷嗎? 但假如能夠把苦難化作別人的祝福,透過這種改變,就可以榮耀神。

      近來,埋首於著書的工作,內容大約是圍繞面對肝癌及隨後的婚姻失敗,盼望這書能成為別人的祝福,讓他們看到苦難不是完無意義的,期望主繼續使用我,又期盼弟兄姊妹多關懷身邊的人。


Labels:

 
posted by 查錫我 (Stephen Char) at 11:34 PM, |

1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