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醒之道



 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都如夢幻泡影,如電又如霧。因此,我們不應該「執著」,萬事隨緣。這道理看似人人都懂,甚至變了整日掛在嘴邊的口頭禪,我們經常勸別人不要「執著」。但是,「執著」到底是指甚麼?從字面看,「執著」就是抓住不放的意思。我們抓住甚麼不放呢?抓住不放的可能是一個人、一段感情、一件物品、甚至是一件事情,但是我相信我們最抓住不放的,往往是我們的觀念和看法。如何才能做到不「執著」呢?

  在未把我的看法寫出來之前,我要聲明:我所講的只是個人的體會和看法。其實,覺醒之道有很多條,那條適合你,一定要你自己去體會和思考。總之,指著月亮的手指絕對不是月亮,而且不同的方向都可指向月亮。渡你到彼岸的木筏只是木筏,而不是彼岸。還有,到彼岸的路線絕對不只一條,你可以選一條最適合你的路線。聲明的目的是要指出,看完這篇塗鴉之作,你千萬不要以為你已覺醒,到了彼岸!反過來說,你被手指所指的方向誤導了,那是你的問題,與我無關!

  還有,你也千萬別以為覺醒了的人便與痛苦絕緣,從此快樂無邊。其實,覺醒前與覺醒後,我們仍然會與苦難和逆境相遇,所不同的只是我們對苦難和逆境會有不同看法,面對人生所必定會遇到的不如意事,處理起來有所不同而已。有人認為在夢中做人,不一定是壞事。事實上,不少人選擇在夢中做人,因為他們害怕面對生命的本相!你喜歡在夢中做人,還是希望覺醒呢?這完全是你的選擇。只是我要提醒你,一旦覺醒後,你一定不想再回到夢中做人。這是一條不歸路,你現在還可以趕得及退出,你只要不看下去,便可以回頭繼續睡你的覺,做你的春秋大夢!記住,一切都是你的選擇!囉囉唆唆,講了一大堆,還是回歸正傳吧!

  覺醒的先決條件是“明白”, 洞悉事物的本相,是怎麼樣,便怎麼樣:不增多,不減少,不扭曲,即是佛家所說的“如實觀”。要明白一切事物的本相絕不容易。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受很多因素影響,包括我們過往的經歷、所受的教育、所處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等等。這一切變成一個網把我們密密罩住,成為我們看外在世界的障礙,妨礙了我們對事物的洞悉。此外,我們習慣了基於毫無根據的假設去做結論,而我們的假設又基於我們有限的“知識”和對外在世界的詮釋。因此,往往差之毫釐而謬以千里!.

  現在首先跟大家講一個小故事:話說有一個人,身體不適往看醫生,那位醫生耐心聽他講述自己的病情後,幫他量血壓和把脈,之後檢查喉嚨並用聽筒聽過他的肺部。跟著對那病人說:「沒有甚麼大事,只是有點喉嚨發炎,我現在開些抗生素和止痛藥給你,回家記得定時吃藥,便沒事了。」病人聽了,十分憤怒,立即站起身說:「你說甚麼?你要我吃藥?神經病!」跟著頭也不回地走了。

  病人又去看另外一位醫生。見了醫生他又把他的病情,一五一十地告訴那醫生。醫生用心聽了之後,重複第一位醫生的動作和開藥給病人吃。這次病人比先前更憤怒,他用力大拍醫生的,隨手把醫生開的藥方撕掉,拂袖而去。

  這病人又去看第三位醫生。這位醫生跟之前兩位一樣,用心聽病人講述他的病情,做過檢查之後便開藥方,然後把藥方交給病人並對他說:「你拿這些藥回去給你的鄰居吃,你的病很快就會好!」。病人聽了之後歡喜若狂,站起來向醫生鞠躬,然後說:「終於讓我找到位真正會看病的醫生,謝謝你!」跟著便歡歡喜喜地回家。(註一)

  看了這個故事,你的第一個反應是甚麼?覺得很好笑是不是?相信大部份人都會認為那個病人一定是神經病!但是,我們如果細心想一下,我們和那個病人根本分別不大!。當我們遇到不順意的事時,我們心裡覺得不舒服,但是我們不明白不舒服的是我們,卻總是希望別人改變,甚至整個世界都改變,遷就我們,好讓我們舒服點!我們以為別人改變了,我們便會舒服。但是別人沒有覺得不舒服,他們怎會肯改變呢?等於上述那個病人以為鄰居吃了藥,他的病便會好一樣!

  我們要明白,在我們未來到這個世界之前,這個世界便已經按自己的規律在運作,這個世界的人都是按他們認為正確的,或者是對他們最好的方法去做。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之後,這個世界仍然會按自己的規律繼續運作。這個世界絕對不會因為「你」或任何人而作出任何改變。道理很簡單,如果這個世界的運作會因為某一個人的存在而改變的話,肯定會天下大亂。因為到時要照你的方式?他的方式?還是我的方式呢?我們要懂得接受這個世界是怎麼樣便怎麼樣,你不喜歡某甲的行為模式,但他也不喜歡你的行為模式,那怎麼辦?你可以選擇不和他交往,也可選擇包容他,但不可以強迫他一定要依照你的模式。

  再舉一例,有一天你到儲物室找東西,裡面漆黑一片,一不小心,你的膝蓋撞到角上,痛入心肺。於是,你怒不可遏,破口大罵,甚至用盡全身氣力,一腳把那張踢翻,怪別人為什麼把那張放在那個位置。其實,那張好端端地放在那裡不知多久,是你不小心撞到它,痛的是你,不是它!是它要改變還是你要改變呢?(註二)

  除了要明白事物的本相外,我們還要認識到我們和地球上任何一個人在本質上並無分別。無論你是總統或是清道夫,在本質上並無兩樣。有些人因為機緣巧合,或者透過一番努力而升了職,或致了富,他們很容易便以為自己與別不同,甚至以為自己是特殊材料所做。其實,他們應該明白到他們有今日的成就,絕對不是他們天生異品,而是得到很多人的助力和影響。這些人包括我們的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配偶、老師、同學、鄰居、朋友、同事、上司和下屬等。假如把你和別人調換一下位置,他能夠有你一樣的經歷和機遇,而你則只有他的際遇和不幸,那今日高高在上的便可能是他,而不是你!想像你是一片浪,你的高或低,向前或向後,向左或向右都是受其他的浪影響,而你在受影響的同時,亦正在影響別的浪。更深一層,你要明白不論你變得怎麼樣,你和其他的浪的本質都是水!(註三)

  這個就是「此是此,因彼是彼。彼即此,此即彼。」的道理。簡單地說,你一個人的傷痛,其實不只是你一個人的傷痛,你身邊的人和認識你的人看見你傷痛,他們也會傷痛!推而廣之,你的傷痛,如果透過傳媒而曝了光,傷痛的便可能擴大到整個社會,以至地球上的其他國家的人。我們打開報紙,看見有人因為貧困或疾病而自殺,又或者看到美國某小鎮發生倫常慘劇,有人殺害了妻子和子女,然後自盡。我們雖然不認識他們,但我們同樣會因為他們的遭遇而感到傷痛。

  從基督教的角度看,我們都是神所創造的。神不光是創造了基督徒,祂亦創造了佛教徒、道教徒、回教徒、印度教徒,甚至無神論者。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,主內的弟兄姊妹。世上很多紛爭都是源於我們的分別心。如果我們明白生命的本相,把分別心放下,彼此扶持幫助和相親相愛,這個世界還會有這麼多紛爭嗎?

 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,如果你還未睡醒的話,不打緊,請你繼續睡下去,我不想打擾你的清夢。

註一及註二:Anthony de Mello, “Awareness : The Perils and Opportunities of Reality” (New York: Doubleday, 1992).
註三:Thich Nhat Hanh, “Going Home : Jesus and Buddha as Brothers” (New York :Penguin Putnam Inc, 1999)

 
posted by 查錫我 (Stephen Char) at 12:30 AM, |

1 Comments: